《南亞東南亞研究》2022年第4期目錄與摘要
時間:2022/9/19 16:38:57|點擊數:
目 錄
政治·外交
中國與東盟國家的新冠疫苗合作:動因、成果與挑戰……李云龍(1)
印度的高邊疆戰略問題探析——基于威望理論的視域……宗 蔚 吳楚克(18)
政治動員視角下的印度人民黨“藏紅花化”教育政策……胡可怡 曹德軍(35)
日本與菲律賓的海上安全合作(2011-2022)……王 森 丁 伊(52)
斷裂與均衡:歷史制度主義視角下的泰國政黨制度變遷……宋曉穎 周幼平(68)
印度律師行業的自治轉型及啟示……張文娟 孫禎鋒(83)
姜景奎專欄
印度國歌爭議與印度民族國家建構的困境……齊仁達(103)
加爾各答華人華僑的多元宗教信仰與身份認同……章立明(124)
歷史·文化
西方殖民者在湄公河的早期探險活動及其影響……左榮全 謝 彬(138)
內容摘要
中國與東盟國家的新冠疫苗合作:動因、成果與挑戰
李云龍
摘要:東盟是中國參與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治理的重要多邊合作機制之一,中國與東盟國家之間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合作已經成為區域衛生治理的成功典范。新冠疫苗是戰勝新冠肺炎病毒的終極武器,對于中國和東盟國家遏制疫情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中國是全球新冠疫苗研發領先國家,也是向全球各國、各地區援助疫苗數量最多的國家。在歐美發達國家大量囤積新冠疫苗、病毒變體層出不窮、亞非拉國家的疫苗可及性不足的現實背景下,中國的疫苗供應成為全球建立免疫屏障不可或缺的一環。中國加大對東盟國家的新冠疫苗援助和訂單交付力度,并與印尼、馬來西亞等國積極開展新冠疫苗臨床試驗,分享技術和經驗,支持東盟國家打造區域疫苗生產和分配中心,為東南亞地區的疫情治理作出了重要貢獻。同時也應注意到,新冠病毒的變異性、部分東盟國家的政治和宗教因素、東盟國家普遍較低的疫苗接種率以及一些西方國家的政治化干預一定程度上對中國與東盟國家的疫苗合作形成了挑戰。未來,中國應堅持“以東盟為中心”的傳統,加強與東盟國家的多邊合作,進一步支持東盟國家成為地區疫苗生產和供應中心,并在合作資金、技術研發、接種公共服務等方面為東盟國家提供盡可能的支持。
印度的高邊疆戰略問題探析——基于威望理論的視域
宗蔚 吳楚克
摘要:印度的高邊疆戰略起始于20世紀60年代,經過50余年的發展,印度不僅先后掌握和擁有了許多項關鍵性技術,而且在完善高邊疆戰略過程中所取得的快速進步也引起了國際社會的高度關注。印度建構高邊疆戰略歷時漫長,其目的是基于國內戰略安全、發展經濟以及外部競爭等方面的考慮,同時也有基于國家威望提升的考慮。印度打造高邊疆戰略的舉動有效地提升了印度的國際地位,并贏得了相關國家的尊重。此外,在建構高邊疆戰略的過程中,印度還促進了相關產業鏈的發展,為打造更高層次的高邊疆頂層設計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印度之所以如此重視高邊疆戰略并不斷花費大量資源推動相關技術的發展,是因為印度希望在國際社會中獲得大國相應的地位。通過運用威望理論進行深入分析,可以看出印度在發展高邊疆戰略過程中與不同國家展開合作、運用航天技術發展商業航天以獲得良好的國際聲譽,贏得了國際上的尊重并進一步提高了自己的國際地位和國際影響力,從而實現大國崛起的夢想,由此可以看出印度高邊疆戰略對國家發展的重要影響。印度與中國同為人口眾多的發展中大國,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客觀地看待印度高邊疆戰略的發展歷程對印度國家發展的影響,對于正確看待中印關系有一定的啟示作用。
政治動員視角下的印度人民黨“藏紅花化”教育政策
胡可怡 曹德軍
摘要:在印度教民族主義者構建“印度教國家”的愿景中,教育的“藏紅花化”是一個關鍵步驟,其要旨在于擴大“印度教特性”在教育領域的話語權,從而以教育為抓手重塑印度新一代民眾的國民身份認同。這是一個囊括多主體、多路徑、多層級的復雜進程,國民志愿服務團在其中扮演領導者和主力軍的角色,而印人黨的教育改革則發揮著掃除政治障礙的關鍵作用。然而出于政治動員的需求,印人黨不能對團家族的教育改造激進訴求做到有求必應,而是需要在意識形態動員與發展導向動員之間進行平衡。本文認為,意識形態動員邏輯決定了印人黨將始終堅持推進教育“藏紅花化”進程的總體方向,但推進的速率與具體方式受到發展導向動員邏輯的干預影響。從瓦杰帕伊到莫迪,印人黨在教育領域的利益關切逐漸形成了有別于團家族的、更為獨立清晰的認知,其教育改造所涉范圍逐漸從歷史教育拓展到整個印度教育體系,施政風格與決策邏輯也經歷了從冒進向穩健、從由意識形態單獨驅動向意識形態與發展邏輯共同驅動的轉變。這既源于印人黨自身實力與執政經驗的提升,也源于黨團權力對比關系的微妙變化。雖然黨團關于推進速率與具體方式存在不同意見,兩者在教育改造方面的總體方向與根本利益一致,這決定了印度教育的“藏紅花化”在未來將以一種穩健、漸進的方式繼續深化,深刻影響印度社會政治的總體面貌。
日本與菲律賓的海上安全合作(2011—2022)
王森 丁伊
摘要:長期以來,日本對外安全合作政策一直局限在美日同盟之中,與菲律賓等東盟國家的外交關系多以經濟為主要內容。但近年來,日本的安保戰略出現了大的轉型。2011年日本與菲律賓建立“戰略伙伴關系”,雙方的安全關系特別是海上安全合作進入快速發展時期。近些年來,日本和菲律賓加強雙邊海上安全合作的愿望不斷增強,內容從單純的會談轉向了具有實質性的軍事合作,兩國伙伴關系不斷升級,海上安全合作機制趨于多樣化和制度化。日本對菲律賓的海上安全利益的支持力度不斷加大,包括支持菲律賓的海上力量建設,支持菲律賓在南海地區的利益訴求,推動軍艦“戰略性???rdquo;和聯合軍事演習,不斷擴展和充實安全合作的內容,形成了某種意義上的“準盟友”關系。日本和菲律賓均從海上安全合作中獲益,從日本方面來說,成功助力日本打開對外軍事貿易局面,幫助日本建立對東盟國家外交的示范效應。從菲律賓方面來說,日菲海上安全合作有利于菲律賓借助日本先進的技術及裝備推動本國的軍事現代化進程,有利于菲律賓維護與拓展海洋權益。然而,兩國發展海上安全合作仍然受到國內外條件的限制,這使得兩國的安全合作難以走向更高的層次。未來日菲雙邊海上安全合作可能會向內容更豐富的方向發展,但是很難實現重大突破,發展成盟友關系的可能性不大。
斷裂與均衡:歷史制度主義視角下的泰國政黨制度變遷
宋曉穎 周幼平
摘要:泰國政黨制度的演變歷程復雜且漫長,大體經歷了三個階段:1946至2001年是多黨制建立階段,2001至2006年是多黨制向一黨獨大制轉變階段,2006年至今是一黨獨大制向兩黨制轉變階段?;跉v史制度主義理論,從結構和歷史的雙重維度切入,能更好地厘清泰國政黨制度演變的內在邏輯。一方面,社會經濟和國際環境是泰國政黨制度發展的宏觀背景,這些外部環境的變化誘發了泰國舊政黨制度的“供需不均”。受到這一非均衡狀態刺激的政治行動者紛紛采取不同的政治策略和行動,并在權力博弈過程中實現政治權力結構的重組和政黨制度的更替。因此,外部環境、舊制度和政治行動者三個變量之間的互動構成了泰國政黨制度演變的動力機制。另一方面,在歷史時間的視域里,路徑依賴可以維持一段時期內的制度均衡,但關鍵節點的沖擊則會造成制度斷裂,隨后受路徑依賴強大惰性的影響,制度演化會再次進入新的均衡。因此,五次關鍵節點作用下的“制度斷裂”和路徑依賴維持下的“制度均衡”,通過循環往復的方式共同塑造了泰國政黨制度的變化路徑。復雜的變遷邏輯預示著泰國政黨制度的演化前景充滿未知,但依據路徑依賴理論和現實實踐仍可預測,泰國政黨政治的未來發展將呈現出多元民主和庇護主義兩大趨勢。
印度律師行業的自治轉型及啟示
張文娟 孫禎鋒
摘要:印度律師制度在英國分段式殖民統治模式與本土文化的交織互動下生成并演進,形成了多層級、多種類的復雜行業結構。印度獨立后,根據1953年“達斯委員會報告”和1958年“14號司法改革報告”的建議,印度在全國范圍內建立統一的自治型律師職業制度。全國統一且高度行業自治的律師制度被1950年《憲法》采納,并被1961年《律師法》予以詳細確認。這一自治權不僅針對律師行業,還覆蓋法學教育?!堵蓭煼ā吠ㄟ^授予印度律師協會廣泛的規則制定權和極少的外部約束,保障其自主運行。印度律師行業的行為規范由印度律師協會制定,而其所受到的外部約束則主要是高等法院和最高法院確立的蔑視法庭行為規則,政府對其幾乎不具有任何管理權。印度律師行業從獨立前的高等法院分散管理轉型到獨立后的高度行業自治形態,更加重視自己作為司法共同體的成員身份,重視行業的職業屬性并有意識弱化其商業屬性。不過這一高度自治也存在負面影響,如容易保守、缺乏改革動力;或將行業利益凌駕于公共利益之上等。
印度國歌爭議與印度民族國家建構的困境
齊仁達
摘要:印度有兩種國歌,一種是泰戈爾創作的《人民的意志》(Jana Gana Mana),稱為“National Anthem”;另一種是查特吉創作的《致敬母親》(Vande Mataram),稱為“National Song”。這種復雜的國歌制度設計與印度民族國家建構中的穆斯林問題關系密切?!吨戮茨赣H》出自查特吉19世紀80年代創作的小說《阿難陀寺院》。該小說反映了一群印度教托缽僧武力反抗穆斯林統治者的故事?!吨戮茨赣H》是小說中一首反復吟唱的歌曲,對印度民族獨立運動的發展壯大發揮了重要的宣傳鼓動作用,被甘地稱為印度的國歌。小說充滿暴力反穆色彩,而且既反對穆斯林統治者,也反對普通穆斯林?!吨戮茨赣H》將印度比喻為偉大的母親,并具象化為杜爾迦女神,在印度民族獨立運動中發展為影響深遠的“印度母親”崇拜。暴力反穆色彩和偶像崇拜嫌疑使得穆斯林強烈反對在印度民族獨立運動中使用《致敬母親》。1937年,印度國大黨試圖通過關于國歌問題的聲明調和這一矛盾。印度制憲會議期間,尼赫魯建議以《人民的意志》取代《致敬母親》,但遭到印度教民族主義者的強烈反對。1950年1月24日,制憲會議以主席聲明形式宣布《人民的意志》為國歌,《致敬母親》享有同樣地位。1957年后,印度政府通過重新解釋該聲明,將《人民的意志》解釋為具有法律強制性的“national anthem”,將《致敬母親》解釋為“national song”,但不具法律強制性。20世紀八九十年代以來,這種國歌安排越來越遭到印度教民族主義挑戰。印度國歌爭議凸顯了印度的民族國家建構困境。
加爾各答華人華僑的多元宗教信仰與身份認同
章立明
摘要:雖然印度加爾各答華人華僑人數不多,其影響力和成就也可能與其他地區的華人華僑無法相比,然而200余年以來,華人華僑在印度的生存智慧與生活經歷不可忽視。宗教信仰方面,加爾各答的華人華僑除了保留自己的民間信仰外,還在不同時期信仰了佛教、基督教和印度教,宗教認同理論中有關身份的單一和疊合觀點有助于我們認識華人華僑復雜的身份認同現象。一方面,中國民間信仰的跨國傳播建構出印度華人的單一身份,另一方面,佛教、基督教、印度教等宗教跨族傳播建構出印度華人的疊合身份。加爾各答華人單一身份的形成與其隨時準備返回祖籍地有關,而他們的疊合身份則更有利于他們在印度生活下去。
西方殖民者在湄公河的早期探險活動及其影響
左榮全 謝彬
摘要:瀾滄江—湄公河很早就成為中國與中南半島國家之間經濟文化交流的大通道,在中外交通中發揮著重要作用。16世紀中后期以來,早期西方殖民者來到中南半島,很快就認識到湄公河的這一重要性,因此打著探險的幌子,逆流而上,實施了多次殖民考察活動。最早到湄公河從事殖民探險活動的是葡萄牙人和荷蘭人,他們的主要目的是傳教和經商。此后,殖民探險活動均由法國殖民狂熱分子實施,且目標明確,就是為法國尋找通往中國西南的航道,服務于法國的殖民擴張。這些殖民探險活動影響甚巨,它們加速了越南、老撾、柬埔寨三國殖民地化的進程,泰國與老撾之間的邊界線也在此期間發生較大變化并延續至今。當前,中南半島各國以瀾滄江—湄公河為紐帶加強開發合作,而美國等西方國家仍在加緊推行印太戰略,維護他們在亞太地區的霸權。在此背景下,梳理早期殖民者在湄公河流域開展的殖民探險活動,有其內在的歷史和現實意義。
《南亞東南亞研究》投稿電子郵箱為:nydnyyj@126.com。來稿請附上作者姓名、性別、出生年、學位、職稱、工作單位、電話和通訊地址、郵政編碼及電子郵箱等個人信息以便聯系。
來源/作者:《南亞東南亞研究》編輯部 責任編輯:張雪